|
【景德镇】鄱阳湖能否保住一湖清水 |
【jingdezhen】2010-3-25发表: 鄱阳湖能否保住一湖清水 ●景德镇的一位官员在接受采访时反问记者:“工业化初期既让经济高速发展,又很好地保护了生态,这样高超的平衡术,在世界上有几个地方做到了?”●江西区域发展首次进入国家战略,这无论怎么看都是里程碑 鄱阳湖能否保住一湖清水●景德镇的一位官员在接受采访时反问记者:“工业化初期既让经济高速发展,又很好地保护了生态,这样高超的平衡术,在世界上有几个地方做到了?” ●江西区域发展首次进入国家战略,这无论怎么看都是里程碑式的事件。但是,规划的各项目标能如期实现吗?江西能因之实现“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吗?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西因可能到来的“绿色崛起”而涌起无数激情与梦想。但是,在这一切的背后,诸多难题、瓶颈与博弈也在困扰着江西。 烟波浩淼的鄱阳湖,似乎从来不曾如此地不平静过。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整个江西为之沸腾。 这是江西建国以来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经济规划。按照规划,2009年至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示范区、新型产业的集聚区、改革开放的前沿区、城乡发展的先行区、江西崛起的带动区。它点燃了江西实现“绿色崛起”的激情与梦想,也寄托着中央高层“永保鄱阳湖一湖清水”的殷切期盼。 鄱阳湖虽然美丽但远非光彩依然,创造过辉煌的农业文明和手工业文明的鄱阳湖地区也曾在工业文明面前长时间失落,鄱阳湖有足够的理由因激情与梦想而波起涛涌。但在这一切的背后,诸多难题、瓶颈与博弈也在困扰着江西。 gdp之惑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该区域以占江西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 按照规划,该区域将打造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示范区。规划在经济发展、能耗、污染、鄱阳湖水质、天然湿地面积、森林覆盖率等方面设定了13个定量指标。 人们注意到,这一区域既有江西最发达的县(市、区),也有若干个国家级贫困县。如何把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将可能成为该区域发展最首要的难题。 景德镇市曾以艺术瓷、生活瓷而闻名世界,也因未赶上工业用瓷、建筑陶瓷的发展步伐而使“瓷都”称号旁落一度颇受诟病。近几年来,为了做大经济总量,景德镇引进了一批广东佛山的建筑陶瓷企业。 建筑陶瓷产业是典型的资源消耗型产业和污染产业。在佛山,建陶行业在资源、能源的消耗及二氧化硫的排放上均曾居各行业之首。佛山市提出要“赶走污染,做强陶都”,建立陶瓷总部经济之后,一些佛山陶瓷企业才被迫外迁。 景德镇曾有陶瓷专家告诉记者,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原料——高岭土的开采量已经非常有限,按照以前的用量,也最多只能维持50年。而这些建陶企业生产线如果全部开工的话,也许用不了5年,就会将高岭土消耗殆尽。 付出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巨大代价,景德镇才换来了陶瓷业的“逐步复兴”。 而类似景德镇的故事,鹰潭市也在不断上演。只不过,产业换成了铜加工,外来投资者换成了浙商。 这一切,只不过源于江西颇有些无奈的“gdp之惑”。 2002年始,经济总量弱小、一直以“农业大省”示人的江西终于迈开了工业立省的步伐,期待“实现在中部崛起”。其主要抓手是招商引资,承接长珠闽的产业转移。 江西由此开始了迄今年均13%左右的高速增长。但即便如此,在中部六省,江西的经济总量和人均gdp的排名依然非常靠后。 “要工业化就得有成本,鱼与熊掌很难兼得,这是没办法的事。”景德镇的一位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反问记者:“工业化初期既让经济高速发展,又很好地保护了生态,这样高超的平衡术,在世界上有几个地方做到了?对着穷人来大谈生态,是不是太奢侈了?” 结构调整之忧 不过,在江西看来,“gdp之惑”可以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来解决,其核心是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也清晰地指明了方向:创建新型工业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新型工业产业基地, 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生态工业示范园、循环经济实验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等。 然而,关键的问题是,原有的“路径依赖”需要多长时间和多大的推力才能基本转变?真正的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能在5至10年的规划期内完成吗? 从江西工业而言,目前创造最多工业增加值的是具有资源禀赋的有色金属产业及钢铁产业。而这两大产业均是高能耗产业和污染产业。江西考虑,整合分布在3个地方的5家钢铁企业,在更适宜发展钢铁基地的地方建设优质钢材生产基地。同时,对有色金属产业及钢铁产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 对此,江西有专家质疑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重的这两大产业,其转型成本来自何处?谁来埋单? 年初,江西公布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名单,光伏、风能核电、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绿色食品、文化及创意等名列其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成为最重要诉求。这十大产业的确体现了江西的一些优势和方向,如新余已投产数年的大型太阳能多晶硅片项目、正在开工建设的彭泽核电站和鄱阳湖风力发电、宜春的锂电资源优势及规划中的南昌航空工业城等,但江西科技创新能力的薄弱却可能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致命的瓶颈。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江西在将原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成南昌大学后才艰难地有了一所进入“211工程”的高校。迄至今日,江西仅拥有寥寥可数的3名院士。科技人才缺乏、研发能力不足一直是江西的软肋。 而即便是在江西很有资源优势、多年来一直倡导发展的食品工业上,江西也乏善可陈。江西至今还没有一个真正唱响全国的食品品牌。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本是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但在2009年,江西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只有34.3%。江西有丰富的“红”、“绿”、“古”三色旅游资源,2008年旅游总收入仅为559.38亿元,不到安徽的80%。庐山的旅游收入连黄山的1/4都不到。 另一方面,基于现实,江西的工业化浪潮是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开始的。在这个过程中,江西的很多市县对承接东南地区的落后或过剩产能已经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要改变这种现状非一朝一夕之功。 ![]() |